“10月24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发布了一则关于利用POS机修改商户名称实施诈骗的新闻报道。
据报道,近日,一对夫妻向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求助,称他们陷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120万的购房款化为乌有。这起诈骗案件的背后,隐藏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诡异情节。
这对夫妻在支付购房款前,曾多次前往售楼部及现场看房选房。他们在售楼部签署了多份盖有开发商合同专用章的认购协议,且付款凭证上也清晰地显示了收款账号为“成都兴城人居地产”。一整套购房流程看似毫无破绽,然而,最终却因置业顾问的涉嫌诈骗,导致他们的家庭积蓄付诸东流。
受害人小王(化名)向记者透露,由于孩子即将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方便孩子接受教育,他们决定置换住房。7月,他们接到了自称是兴城人居·沁川林语项目置业顾问刘某某的电话,称有几套降价特惠房,非常紧俏。在刘某某的热情推销下,小王一家应约看房,对房屋整体表示满意。
7月中下旬,在刘某某的带领下,小王夫妻分两次在成都人居·沁川林语售楼部签署了认购协议,并通过POS机刷卡支付了共计120万元的购房款。协议约定分期付款,在明年6月正式交房前付清尾款。然而,协议签订仅一个月后,他们就再也联系不到刘某某了。夫妻俩急忙赶到售楼部了解情况,却被告知刘某某已经离职。
察觉到情况不对劲的夫妻俩,立即向当地派出所报警。随后,刘某某因涉嫌诈骗被抓获,但购房款却已无法追回。记者在小王处看到了其签订的《人居·沁川林语项目房源认购权预约登记协议书》和《人居·沁川林语项目商品房认购协议》,两份合同均盖有成都兴城人居地产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同专用章,小王夫妻也在上面按了手印。
小王表示,事发后他们多次与开发商沟通,但均未果。目前,夫妻俩已聘请律师并递交了诉状,计划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刘某某是成都兴城人居地产的合作销售伙伴中原地产的员工,案发时正处于实习期。小王回忆说,刘某某与售楼部的工作人员非常熟悉,带他们去样板间及工地时一路畅通无阻。
“后来我们了解到,刘某某实际上自己注册了一家公司,并申请了POS机。在与我们交易时,他修改了刷卡小票的抬头。”小王告诉记者。他怀疑刘某某是拿到了开发商盖过章的空白协议,用来给他们夫妻二人“设局”。
在这起案件中,最让小王夫妇想不通的是,刷卡支付的小票上明明显示收款单位是成都兴城人居地产。然而,对于从事支付行业的人士来说,修改POS机刷卡小票上的商户名称并不是一件难事。
前段时间,业内多家支付公司因违规操作被停止新增商户。其中,一些收单外包机构采用所谓的“POSP模式”违规开展业务,大肆宣扬“自主变更商户信息、破二除五、一机多机构”等,导致商户名称频繁变动,乱象丛生。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引发了清算机构的监控预警。清算机构对商户名称修改次数绝对值排名靠前的收单机构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记者随后联系了富友支付等相关支付机构,但对方均表示不便就此问题接受采访。
这起诈骗案件的发生,再次敲响了警钟。对于购房者来说,选择正规的购房渠道和支付方式至关重要。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打击支付行业的乱象和违规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这起案件也暴露出了一些销售人员在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方面的缺失。作为销售人员,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为客户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和服务。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于开发商和合作销售伙伴来说,加强员工培训和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确保员工具备足够的职业素养和法律法规意识,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同时,这起案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和理性思考。不要轻信陌生人的推销和诱惑,要仔细核实相关信息和证件的真实性。在涉及大额资金交易时,更要谨慎选择支付方式和渠道,确保资金安全。
总之,这起诈骗案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建设。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
希望这起案件能够得到公正的处理和判决,让受害者得到应有的赔偿和安慰。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