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刷之家信刷之家

个人征信修复,是不是真的?央行回应来了!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正式发布了《郑重声明》,该声明明确指出,近期有不法中介出于营销目的,散布了所谓“2024年征信恢复新规”的虚假言论,试图误导广大社会公众。对此,征信中心特此作出以下郑重声明:

一、目前,我中心并未发布任何新规定。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的相关规定,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是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的五年。若超过这一期限,相关信息将被依法删除。这一规定旨在保障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避免不良信息对个人信用造成长期影响。

640 (5).png

二、针对网络上流传的不实信息和言论,我们恳请广大社会公众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信上当受骗,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咨询,请拨打征信中心唯一的官方客服电话400-810-8866。在此,我们特别提醒,任何声称合法的、收费的“征信修复”服务都是骗局。事实上,“征信修复”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征信信息也不能随意修改或删除。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五条的相关规定,任何机构都无权随意修改或删除个人征信报告中的准确信息。这一规定旨在维护征信系统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确保个人征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3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重点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当前我国信用服务领域存在的一些失信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信息主体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混淆征信异议、信用修复等概念,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征信异议投诉咨询、代理”等为名进行诈骗活动。这些行为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严重扰乱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大局,必须依法予以严查严处。

此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曾发布风险提示,指出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征信修复”“征信洗白”“代理维权”等旗号,利用消费者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迫切心理,诱骗消费者泄露个人敏感信息,从而谋取非法利益,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此,我们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正确认识个人征信的重要性,警惕“征信修复”等骗局,切实防范信息泄露、上当受骗和钱财损失的风险。同时,我们也鼓励消费者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正规渠道反映诉求、进行征信异议申请或投诉,或通过法律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具体来看,当前金融消费者在借贷、担保、保险、使用信用卡等活动中未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的记录,均已被纳入征信记录范围。若金融消费者出现违约逾期等不良征信记录后,切勿轻信“代理维权”组织的教唆,采取拒绝还款等不当行为。否则,不良记录不但不会消除,反而会对金融消费者后续的贷款申请、购房购车以及就业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五年;超过五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因此,金融消费者应认真履行合同义务,避免产生不良记录,自觉维护个人信用。即便出现了逾期记录,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个人信用报告上的逾期记录,在欠款和欠息还清后,只保留五年,并不会伴随终生。

若金融消费者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或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并要求更正。这可以通过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处理来实现。在此,我们鼓励金融消费者树立依法理性维权的意识,直接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公布的官方渠道反映诉求、进行征信异议申请或投诉。同时,也可以通过法律诉讼等合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金融消费者还需谨慎保护个人信息。正规的征信报告中对个人信用信息有详细记录,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机构的借贷能力。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好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不要通过非正规途径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同时,要做到重要证件不外借、重要信息不随意提供,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引发各种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公正、有序的征信环境。

个人微信二维码.jpg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信刷之家 » 个人征信修复,是不是真的?央行回应来了!
分享到: 更多 (0)

为解决用户支付而生

联系我们